《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从严治党新常态促进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

   期次:第618期   作者:代 磊   

  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全面从严治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确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方略。
  法者,治之端也。近四年来,为规范党风党纪,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50余部,已超过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1/3。从“祛除四风”的八项规定,到“打虎拍蝇”的《纪律处分条例》,再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问责条例》等,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已成为“连击重拳”。
  从严治党,紧抓思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以更大力度管党治党,就要把责任落到实处,具体到团的建设,就是要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一体的工作格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共青团改革,将从严治党的全会精神学明白、领会透,并将其精神实质和明确要求贯穿团的工作始终。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一个根本要求就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增强团组织的政治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扎实推进好共青团改革是践行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高校参与共青团改革最重要的是调动青年广泛参与,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把握当代青年发展的新特征新规律。在新媒体时代,共青团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把传播主流价值和服务青年成长结合起来。做好思想引领的关键是靠教育引导,党的历史不知道、国家形势不清楚,很难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团干部要针对青年人的话语体系和行为特点,运用新方法、讲好老故事,多打造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凝聚青年,让广大团员成为心怀中国梦、脚踏复兴路的有志青年。
  准确把握“两个定位”,营造知行合一的政治生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六中全会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8800万党员,即使小部分自我定位错位,也会坏了“整锅粥”,之于共青团,也同样。当前,高校共青团不同形式地存在基层团组织涣散、团员意识淡薄等问题,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对团的政治生活认识不够,其根本就是没有把握好团的定位。
  第一个定位是“我是谁”。《团章》已经阐明了共青团的基本属性,即“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广大青年的学校”、“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应该以本次改革为契机,自觉“严”字当头,规范团员发展和推优入党流程,解决好团员身份的认同问题。实施好、落实好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加强对团员的再教育,让党的思想理论在青年团员中入耳入心、付诸实践。
  第二个定位是“为了谁”。能否把广大青年有效地凝聚起来,是共青团存在的根本。高校共青团应该把服务青年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多听青年的意见,多问青年的需求,多想青年的难处,把青年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在“一心双环”的团学组织格局下,学生会重点在保障青年权益上下功夫,敢于为学生发声。学生社团重点在丰富校园文化上出新招,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不做虚活、只求实效,真正让青年当主角、受教育。
  坚决贯彻“一条主线”,打造风清气正的团干队伍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六中全会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实现以点带面、以上率下。当前,我党全面从严治党也就是要解决“关键的少数人”的问题。对照高校共青团系统,必须要坚决贯彻“看齐从严治党标准”这一主线,真抓、敢抓、抓到底,才能让团干部在团的岗位上打好“底色”、筑牢“根基”,要让“团干部像团干部”。
  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中提出的优化团干部选配机制、加强团干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举措,都是对标党的要求,切中要害、行之有效的。高校共青团必须方向不偏、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从严从实地要求机关团干部、学院团干部以及学生干部,切实增强表率意识和履职意识。高校共青团干部要以“严”字杜绝“高举轻落”;要以“严”字加强工作督导,推动团干部作风实质性转变,以实际行动做“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团干部。
  青年是常为新的,共青团事业也是常干常新的。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各级共青团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必将更好地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开启青年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作者系校团委书记)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659次访问,全刊已有340889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