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青春拼搏杏林梦 ———记宝钢优秀学生奖获得者、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姚博远

   期次:第732期   作者:学生记者 韩亚君   




  高高的个子,偏瘦的身型,说起话来脸上总是露出温和的笑容,微带商议却不容置疑的语气,逻辑清晰的措辞,这是一个好脾气的聪明人。“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谈到成功的诀窍,姚博远总是谦虚地归为“热爱”二字。
  志在杏林一勤天下无难事专业、严谨,这是人们对于姚博远的最初印象:即使没穿白大褂,跟他聊过几句之后也能发现,这个三句不离医学术语、在专业领域格外健谈的学生是来自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
  “最开始想学医是因为外婆当护士,高考志愿册上,我填的全是医学院。”对姚博远来说,学医仿佛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初中初次接触科学课便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高中更是对化学生物一见如故,亲手拍摄的铝热反应的瞬间被他当做头像用在各个社交账号上,几年都没换过。经过慎重考虑和比较后,良好的学风和对白求恩大夫的崇拜打动了这位南方学子,催促着他离家千万里,追寻自己的从医梦。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正如4年北方生活消磨不掉的南方口音一般,勤奋和进取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日常习惯。用手比划出三四厘米的高度,姚博远介绍道:“我国四大名著中最厚的《水浒传》有96万字,一本第八版《内科学》就有160多万字,一学期的书全部摞在一起,可能接近半米高。”大量需要理解、记忆的高难度内容是摆在医学生面前的一道道难题。学医是个苦差事,这些挑战却偏偏激发了姚博远的斗志,让他越战越勇、乐在其中。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姚博远对自己的要求可以用“严苛”二字概括。为了占到前排的位置,每天6点半,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复习前一天的重点章节、课件,然后为自己泡一杯咖啡,打起精神上课,一直学到教学楼封楼,被门卫大爷赶出来,他才伴着一路昏黄温暖的橘色灯光,在将近11点时回到寝室,哪怕是寒风凌冽的深冬也是如此。
  “勤奋是一方面,但只有把握精髓才能够事半功倍。”面临繁重的课业,姚博远自有一套方法。每门课开课之前,他都会提前收集往年考试题目,用醒目的红笔标在书上,着重听取老师讲解并当堂背诵。提到他的名字,不少同学都笑着将他称为“姚神”。为了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姚博远牵头成立“国奖小组”,出自他手的“复习宝典”,从分子生物学到内、外、妇、儿等主干科目累计超过50万字,辐射整个新民校区5大学院,被各个专业的同学复印超过10万页。其中,微生物学黄金7页甚至被病原微生物学系教授改编,将被用于留学生教学和后续教材编写。“宝典”资料把握了所学的重要核心内容,几乎押中了期末所有大题。在姚博远看来,时间有限,学习必须要懂得提纲挈领。医学知识丰富庞杂,唯有建立庞大的知识网络,触类旁通,才能在未来从医岗位上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病痛。
  精益求精古今大事做于细“科研意味着挑战,我很喜欢。”冷静、清晰、善于总结,姚博远身上的每一种特质像是为科研量身打造。这个语速不紧不慢的医学生,在谈起科研时总是饱含一种特殊的感情,眼睛里都在闪光。他未来规划的每一步,全部与科研有关。
  “科研是不断挑战、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而论文就像路标,有了研究论文的发表,就说明这条路有人走过,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证明有人曾经尝试、曾经探索,企图发现一条救人的新路。”此间他的最大的动力就是学习和传承白求恩“满腔热忱、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我校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姚博远从大一寒假开始就参与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参与了国家级大创项目《BMP4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最适浓度研究》;大二又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完成国家级大创项目《BMP4蛋白与抗VEGF抗体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比较研究》。尽善尽美做好每一个细节是姚博远对自己的最低要求。科研过程中,操作动物实验要求在角膜上缝针,大鼠角膜厚度大概只有0.7-0.8毫米。这要求操作者牵引着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穿过角膜基质深层,从2-4毫米远的地方穿出后打一个复杂的外科结。在没有学习怎样用手打结的情况下,姚博远自己反复请教师哥师姐,首先学会了用器械打结。为了顺利完成实验,他从实验组借来了实验用过的小鼠反复练习。“小鼠角膜比大鼠的还要薄得多,有时针一下去就全碎了。”为了提升自己的技巧,他还买回十几个生鸡翅,将翅中的血管剪断后再缝合,甚至医学生的橡胶手套也成了他的试验品。
  2017年初,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综述,同年10月又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一篇影响因子3.55分的二区SCI论文,这个分值的实验性文章已经足够让一位医学硕士拿到毕业证书。“那篇文章刚刚成型时因为参考文献不够,需要修改。从教学楼封楼到寝室熄灯,一台电脑没电了就换另一台,忙碌到凌晨5点半的姚博远又强撑着在7点起床,继续第二天的课程。旁人看来疲惫不堪的生活,却让他感到充实快乐。
  经营兴趣凡艺痴者技必良计算机二级程序设计语言证书、三级网络技术和四级网络工程师证书,四项微软专家级技术认证,很难想象这些荣誉会出自一个医学生的简历。忙碌的生活间隙,姚博远始终保持着一份对于计算机的热爱。计算机于他算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一种兴趣。
  “我接触电脑大概是幼儿园中班。”计算机方面的积累,让姚博远在日常生活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因为医学院的学制比较特别,还有国防生、转专业学生等多种情况,成绩统计十分繁琐。为了保证数据的稳定和准确,姚博远自愿在课余时间协助学院将20万条成绩信息分析到位。忙碌之余,为了提高效率,他每天都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划,各项工作按照日期用整洁的一二级标签清晰排列,逻辑分明、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他的摄影技巧同样出彩。初二时,家里一台普普通通的卡片相机激发了他强烈的求知欲。他自学了Photoshop、Premiere、AfterEffects、Cinema4D等各种影视剪辑和特效制作软件。让二次元动漫人物出现在校园实景中,给同学合影加上夸张有趣的特效,医学生专用PPT模板做的十分精美,这些如此生动的杰作让这位医学生严谨中多了少年的灵动。
  抱器怀才,则无往而不乐。在学院的大型活动中,他主动承担视频、灯光、调音等多项分管工作,在后台为学院大型活动保驾护航,同学们笑称他为“幕后第一人”。
  姚博远从小就目标性非常明确,正如他所言:“我清晰地知道自己大学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未来需要完成什么!”正是因为这份长远、清晰的眼光,这份责任和使命感,姚博远的前进之路更加稳健。今年夏天,他参加了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交瑞金医院,复旦华山医院在内多个国内顶级医院组织的夏令营,从最高60:1的竞争中胜出,成为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直博生,为母校赢得了骄傲。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浩气展霓虹。”第一次冻存和复苏细胞;第一次完成角膜缝合;第一次实习管床;第一篇论文发表;第一次在拿到医学影像前成功预判病情……每个第一都在提醒姚博远———这是他热爱的事业,这是他想要的生活。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能得益。”相信姚博远心中永远坚守这份热忱、理想和信念,实现他的杏林梦!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646次访问,全刊已有340825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