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千年精粹 为往圣继“绝学” ———记 “胡绳青年学术奖”获得者、我校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子君教授

   期次:第732期   作者:研究生记者 高健欣 卢文婧   查看:1003   




  “梓者,子道也。珺,美玉也。”未见其人但闻其名“梓珺”,便感古韵扑面而来;“立领唐装,对襟马褂,绸太极服”总是学生眼中的先生装扮;“上课吟诵,吟必有韵,韵必有味”总是学生对《音韵学》一课的评价。这位被学生称为“从古代‘穿越’而来”的老师便是我校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子君教授。李子君教授于2018年12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胡绳青年学术奖”,这是我校有史以来第1位该奖得主;日前,其主持的项目“宋代‘广韵—集韵’系统韵书韵字大成、数据库建设及宋代韵书史建构”获立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启蒙:音韵魅力书海行李子君原名“李柘”,字“梓珺”,字和名都是曾经上过私塾的祖父给他起的。但在上世纪70年代,这些字尚属生僻字,故改为常用汉字“子君”。李子君不到一岁就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晚上祖父喝点酒就盘着腿吟诵,他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长大后他才知道儿时吟诵的是《三字经》和《百家姓》。琅琅上口、和谐优美的声律就这样成了他的韵律启蒙。
  接触古典、知晓音韵是儿时的游乐,兴趣转化为系统研究需要契机,幸运的是李子君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读本科时遇到了“开蒙老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姜聿华先生。姜老师发现他在语言和声音上有天分,给他推荐了很多文献,并鼓励、指导他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音韵学。刚上大学的李子君如夜行的船舶找到了航向,便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相关文献。那时借阅书籍要在32开10页纸的小本上登记,隔几周就要用满满当当的一本换新本,一学期能攒若干个登记本。
  从少年到现在,李子君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书为伴度过的,从线装本到精装本,从四书五经到西方哲学,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纵横经纬,咸有涉略。他不仅爱书成癖,而且藏书丰富。十年前他粗略统计过家里大约有四万册藏书,而现在的藏书早已远超这个数字,已经无法用书柜陈列的藏书,只能到处堆摞,有时找一本书得花好几个小时。“读书越多所处的知识圈就越大,跟外面世界的接触面就越大,而未知的东西就越多,自己不懂的内容就越多,就越想要去探究未知。”
  李子君把自己放在对知识“有畏”的位置上,读书的欲望随着知识的积累愈来愈强烈,便形成读书、买书、爱书、藏书的癖好。“读书人以书为业,读书、写书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是种子和化肥,有了种子和化肥才能去播散耕耘,收获知识的粮食,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目耘笔耕”,希望自己和农民一样,用眼睛和笔辛勤耕耘。
  李子君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坚持每天凌晨4点钟起来伏案看书、写作,一旦沉浸其中,便忘却时间与周遭环境,“很多人苦于看不进去书,而我苦于钻进书里后,就没有了时间概念,对周围的感知也很弱,就算着火我也不知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无边的学海中畅游的李子君学术成绩累累,累计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多次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奖。
  传承:立德修业传师道“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步步将李子君引领到治学的康衢大道上的有他人生旅途上“重要的‘扳道工’”。谈起自己的恩师,他眼里充满星光,“‘显允君子,莫不令德’,我的五位导师,不但学问出类拔萃,品德也堪称人间楷模,没有恩师的提携诱掖、规训指导,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
  本科时姜聿华先生让他建立起对音韵学的热爱,本科毕业后,他考取了我校文学院汉语史专业研究生,师从于现任文学院院长徐正考教授。徐教授得知李子君喜欢音韵学后,便把他介绍给著名音韵学家、曾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宁继福先生。“‘北音学’大师宁继福先生不对外招收学生,我算是先生的私淑弟子。”在宁、徐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下,他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音韵集成>研究》,后论文主体部分发表在语言学最高级别刊物《中国语文》上。“20多年来徐老师扶持我不断成长,我很感谢他。”李子君说道。
  硕士毕业后经由徐正考教授推荐留校任教的李子君,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跟从国内外著名音韵学家鲁国尧先生攻读博士,继续学习音韵学。博士毕业后,他到北京师范大学跟从著名文字学家王宁先生做博士后研究。“王先生治学不以音韵名家,但先生从《说文》入手,综贯训诂音韵,理论性很强。音韵学方面先生有许多高妙的见解,有些是音韵学者从未思考过的。王先生带领我进一步得窥音韵堂奥。”
  传承学问就是从师到徒,让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古音古韵也能在今天大放异彩。鲁国尧教授曾送给他四字箴言“立德修业”,后成为他的座右铭之一,也成为他教育自己的学生的第一句话,尤其是“立德”。在每一堂《古代汉语》的课堂上,他总以取自《中庸》的“尊德性道问学”一言或作为序曲,或作为终章。
  他总是一袭长衫,尽显传统文人风范,将“非学何立,非书何习,是以不倦,圣贤可及”十六个字赠予学生,并致以深深的鞠躬。“在当今时代,仍有如此纯粹的老师非常难得,我为自己曾是李老师的学生而感到荣幸。他教会了我对于理想的敬畏和坚守,教会了我不要向潮流和世俗低头,教会了我做学问和事业应该有的态度。”2019届毕业生高妍激动地写下了毕业感言。
  在李子君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在音韵学研究的道路上传递着他的学术精神。2012级硕士研究生、现于山西大学做博士后的于融便是李子君的得意门生之一,她认真踏实、博学深究。“她是一名聪明的具有传统的知识分子美德而且有韧劲有方向感的学生。”李子君如是评价。
  让李子君尤为感动的是在刚入学时,他和于融在交流到音韵学的学术研究者必须要每天读大量书籍,可能没有恋爱的时间时,于融坚定地说“那我就嫁给音韵学”,这句“爱情宣言”让李子君为之一惊,更为于融要献身学术的坚定而动容,“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有什么理由不倾我所知传授知识,将我所传承下来的学术基因和学术精神继续延续下去呢?”
  育人:胸藏文墨第一课“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自1999年李子君走上讲坛的那一刻起,就为自己严立规范,将“安分守己,进德修业”八字立为自己的立身处世之本。“安分守己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本是自己份内事,要安于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教师,修业的‘业’不是谋生职业,而是一份高尚的事业,教师一定要有事业感!”李子君解释道。
  已在吉大任教20年的他,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古籍版本学,为硕士研究生讲授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为博士研究生讲授中古韵书史、汉语音韵学研究专题等课程,经常被学生称为“男神”老师。
  李子君的课堂总是很“抢手”,他上课从来不点名,但几乎每节课都满员,还有一些从外校慕名来旁听的青年老师与学生。只见三尺讲台上的他轻摇折扇,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当李子君以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语气吟诵罢王粲的《登楼赋》一文后,学生们好像都化身为作者王粲登楼远望,在吟诵中与他共情。
  当学生显出困倦迹象时,他像“变脸”一样,突然来一段凄婉昆曲或高亢秦腔,曲目都与他的授课内容息息相关,以戏说课,“毕竟我不是卖唱的,我是‘卖’知识的。”一曲唱罢,学生们便一个激灵又回到课堂上,继续跟着他走在音韵学的“戏台”上。
  李子君把讲台当做舞台,把讲课看作是一门追求美感的艺术。“一堂课就像一场表演,每个神态、眼神、动作都要到位,学生前来听课,就要对得起你的‘观众’。”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台上所呈现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是李子君在备课中经过无数次排练的结果。
  知识干货与他独特的“台风”相互配合,吸引、感动着校内学生,也感动着晚上顶风冒)骑电动车来学校听了一学期李子君讲的音韵学一课的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张士东教授。在他学中有乐的教学风格中,学生们逐渐接受和了解了音韵学这门看似枯燥无味、艰深难懂的“绝学”。
  在李子君看来,当老师的第一堂课极其重要。“第一堂课是一个老师的定位,第一节课讲成什么样,这一辈子大概就讲成什么样子。”他认为,要备好第一堂课,就要从内容到动作到眼神每一个部分都要准备充分,然后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克服口头禅和不必要的手势,唯有这样,上了讲台才能更加自如。然而讲好第一堂课只是一块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石,搭建高楼的每一堂课都极为重要。
  李子君有一个厚厚的活页讲义本,虽然每年都讲同一堂课,但是他坚持每年都要将自己新的体会认识与学界的前沿知识添加入讲义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路和知识。20年如一日,他始终以一个“新”老师的认真态度要求自己,“我这么做不是刻意追求什么,我认为精心备课是老师的本分,一旦出现问题怎么对得起五十多双求知的眼睛呢?”
  李子君把学问当做艺术,把课堂打造成艺术舞台,认真备课,坚持每次讲授都能融汇新知,既立足于基础知识,又立足于学科前沿;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做到“授之于鱼”,又注重研究方法讲解,做到“授之于渔”。
  传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是李子君穷尽一生的事业,他依旧在这条路上坚定地传承道统,守正创新……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741次访问,全刊已有346106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