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西藏尼则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获成果验收评审第一名

摘要:西藏尼则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获成果验收评审第一名   本报讯日前,我校地球科学学院王明副教授承担的国家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项目“西藏尼则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通过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在成都进行的最终成果验收,在本次成果验收的14个项目中排名第一。我校原副校长、校友总会副理事长韩晓峰,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人,地球科学学院相关教师和负责同志参加验收会。  期间,韩晓峰一行访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并与中心领导进行座谈,双方在基础地质、新一轮地质填图、西藏地区开展国家重大专项申报、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达成共识,希望合作产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为西藏地区的科学研究工作作出应有贡献。(地质调查研究院)

全国“两会”再传吉大“好声音”

摘要:全国“两会”再传吉大“好声音”   本报讯细柳迎风,玉兰吐蕊,恰是京城芳华春早。  值此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期间,吉林大学参加全国“两会”的6位代表和委员承载着个人的光荣使命与全校师生的殷切期望,积极履职、汇聚共识、建言献策、真诚发声,亮出振兴教育谋发展、砥砺前行追梦人的吉大担当与吉大自信。  全国政协召开远程讨论会上杨振斌表示,一要把提升委员参政议政素质和能力深耕下去;二要把民生问题作为委员履职尽责中心工作贯彻下去;三要把通过守正创新打造专门协商机构推动下去。  全国政协委员杨振斌在接受媒体采时表示,高层次拔尖和领军人才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可能产生重大科技创新,实用型人才具有优秀的岗位技能,也是地区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高地形成以后,就会对地方经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针对人才引进工作,杨振斌表示,最近四年来,吉大高端人才每年以40余位的数量在增长,说明了以吉林大学为代表的吉林省教育界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强。针对吉林大学何时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杨振斌表示,到2046年吉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吉大要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于吉林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向和突破点,杨振斌表示,吉林大学要树立三个“充满自信”,推动吉大学科不断发展进步。  在接受吉林广播网采访时杨振斌表示,今年他把自己履职建言的重点放在了关爱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上。应该更好地发展为聋哑人和盲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为特殊教育创造更多条件。针对孤儿群体的教育,杨振斌建议国家能够进行更好的统筹,引导全社会关怀、照顾这部分学生。  杨振斌在接受吉林日报采访时表示,作为教育界的委员,他要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同时和广大师生一起,把吉林大学建设得更好。  在接受吉林广播网采访时,杨振斌就谁该成为创新的主体这一问题表示,只有企业更好地发挥出创新主体作用,才能有效缩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  在吉林团分组审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孙丰月表示,现在的职业教育还缺名气。这造成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如果要发展,就扶持一些有影响的职业教育学校。在吉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孙丰月建议,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例进行深刻剖析,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深刻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国人大代表华树成做客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19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时表示,改善医疗服务需要创新,不仅要运用新技术,有新形式,还要有新创意。医院、医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服务患者、改善就医环境。华树成针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问题提出,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装备具有监护、抢救、远程互联等不同功能的整体化高质量的救护车辆,广泛普及急救意识和疾病知识,着力提高专业急救人员的技术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王江滨谈到人才引进的问题时表示,目前,吉林省的高端医疗人才也是紧缺的,基层的卫生人员更是严重缺乏。当务之急应该通过医疗人才的优化调配来改善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从而激活基层医疗的活力,保障基层民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崔田在接受吉林日报采访时表示,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70年来,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人民政协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方面,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美好的事业,真诚发声最动人。参加全国“两会”的吉大代表和委员们尽忠职守,尽职尽责,汲取更多智慧,发出最强声音,获得更多能量,助推吉林大学这艘巨轮在“双一流”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我校召开“三八”国际妇女节女教职工代表座谈会

摘要:我校召开“三八”国际妇女节女教职工代表座谈会   本报讯3月7日上午,为纪念第109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我校召开“助力双一流巾帼建新功”女教职工代表座谈会。校长张希与女教职工们进行了亲切的座谈交流,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出席并主持会议。校长办公室、妇委会负责人,优秀女职工代表,妇委会相关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蔡莉向与会代表和全校女教职工表达了节日的问候。她对吉林大学女教职工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及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学校妇女组织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在组织全校女性投身学校发展、女性人才培养、维护女性权益、服务女性方面做出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她表示,今后学校将更多地关注女教师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女教职工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女性人才成长构建重要的保障体系,为女教职工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张希代表学校和杨振斌书记向辛勤工作在学校各个岗位上的广大女教师、女职工、女干部,全校女学生以及离退休女同志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愿,向与会女教职工代表表达了亲切的祝福和慰问。张希指出,吉林大学女教职工在全校教职工中占比50.4%,是名副其实的“半边天”。他由衷地感谢女同胞们长期以来以校为家,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个岗位上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张希强调,学校已经全面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提升教育的质量,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他希望全校女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发挥女性自身优势,巾帼不让须眉,在刻苦钻研中汲取知识、掌握技能,在实践历练中提升能力、练就本领;希望全校女教师都要先立德为师,再立德树人,以身示范,去熏陶和影响学生们,润物细无声,达到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座谈会气氛轻松融洽,与会女教职工代表从学校“双一流”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学科发展、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女性意识培养、教学传承和学校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座谈交流。与会女教职工代表一致感谢学校长期以来对女教职工的关心和爱护,纷纷表示今后将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加倍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女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妇女工作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之下,发挥组织、引领、宣传和服务妇女等职能,形成了覆盖全校的妇女组织网络。开展了高端女性论坛、女教授沙龙、巾帼女性大讲堂、陪伴孩子共成长亲子实践活动和专注提升女教职工素质的健康美丽计划活动等一系列富有高校女性特点的品牌活动。吉大妇女工作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是吉林省高校妇女工作的一面旗帜,曾被授予全国先进妇联组织、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全国妇联确定为7个基层组织工作联络点之一。凝聚和带动全校女性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了巾帼力量。(妇委会)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我校研制的中国极地钻探装备成功钻取南极冰下基岩由我校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钻探装备成功钻取南极冰下基岩。极地钻探装备成功钻穿近200米厚的南极冰盖,首次获取了连续的冰芯样品和冰下岩心样品。1月23日,我校张楠副教授和3名成员组装的可移动式钻探舱、工作舱正式开钻,5天后突破浅冰层、开始钻进深部冰层。2月10日钻探取得突破,钻到191米时进入冰岩夹层。3月13日下午,我校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张楠、范晓鹏、武威、刘昀忱、李星辰、鲁思宇等6名师生凯旋而归。我校副校长孙友宏,建设工程学院和极地中心的师生等到机场迎接。  据悉,本次钻探工作依托吉林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极地深冰下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该项目合作单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本次钻探成功是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验证了钻探设备的可靠性,为我国深入开展极地钻探工程、获取更多南极深冰下的岩心样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研究南极冰盖运动和演化以及东南极冰下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后续更好地进行南极冰盖考察与研究奠定基础。曲家伟徐立华摄影报道

我校校友曲久辉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摘要:我校校友曲久辉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本报讯近日,美国国家工程院公布了新晋院士名单,此次当选者共包括86名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吉林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校友联络和教育基金管理处)

97 岁教授邵德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

摘要:97 岁教授邵德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   本报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邵德华教授于2019年3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97岁。根据邵德华教授的生前遗愿,她的遗体将捐献给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从事医学工作几十年、走完从医的人生道路后,邵德华教授用这种形式继续延续了自己对医学的贡献。  “我去世后,自愿捐献遗体。目的是为吉林医大学生做实习用。为各年龄段老年病理做诊断研究,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盲人。我热爱临床医师工作,希望在生命终了时,做最后一次贡献,这是我最大的欣慰。经过多次说服解释,子女们终于理解了我从医40年来遇到疑难诊断的困惑,认可我逝世后捐献遗体的心愿。”  邵德华教授出身于医学世家,195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长春军医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科。她曾参与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医疗保障工作,并且参加过历时5年的蒙古国医疗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国际主义救助任务。  据悉,吉林省自2011年7月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至今完成遗体捐献74例,登记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已达5409名,成功实现441例器官捐献,所捐器官成功挽救了1145个垂危的生命,使629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人体解剖、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本报综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结项

摘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结项 本报讯日前,我校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顺利结项。  该项目以中原地区与华夏———汉民族密切相关的考古学重要资料为基础开展核心研究工作,同时配合开展对周边地区其他族群,尤其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与汉民族及其祖先曾经发生过较大规模的融合、通婚的那些古代族群进行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骨化学以及动植物考古学的综合研究,为探讨汉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提供更多来自生物考古学领域的证据。  “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以详实的数据、严谨的逻辑、科学的方法,回答了汉民族体质特征形成于何时以及其与先秦时期的华夏居民在体貌特征上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中原与边疆的互动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科学处)

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张宁一行来校调研

摘要: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张宁一行来校调研   本报讯2月26日,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张宁、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选培部主任龙嫚一行到我校调研,听取公派留学相关工作汇报。白求恩医学部学部长李凡,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白求恩医学部及医学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会上,李凡代表学校向张宁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白求恩医学部和医学学科发展情况。李凡表示,吉林大学历史久、规模大、学科门类齐全、学生人数多,很多学生都有出国交流学习的意愿,希望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在公派留学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张宁介绍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的公派留学项目情况。他针对医学的学科设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项目,并鼓励吉大学生积极进行项目申报。张宁还介绍了部分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随后,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研究生院)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703次访问,全刊已有3464447次访问